每到秋冬时节,烧秸秆就成了东北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记者在吉林省乾安县采访时却听到一件新鲜事,当地通过把秸秆综合利用,最终开展到了蔬菜栽培工业,完成了一个工业的“变形记”。本来很多无法处理的秸秆现在都不够用了。
尽管室外温度有零下二十多度,但走进吉林省乾安县敢字村的蔬菜大棚,暖空气让眼镜瞬间上雾。与其他大棚不同的是,在一侧墙上,铺满了暖气管和散热片,就像居民家里的取暖设备相同。令记者猎奇的是,这些暖气的热量供应是从哪来的呢?
办理大棚的当地乡民崔赤军给记者揭开了隐秘:本来,大棚地下是从热电厂延伸过来的供热管网,暖气直接“入库”。“电厂里秸秆进锅炉,大棚里蔬菜结出来。”
间隔大棚园区两三公里便是崔赤军所说的热电厂——乾安聚太生物热电有限公司。一车车被打捆成圆柱体的玉米秸秆包进入厂区,燃烧后变成电能和热能。
“‘烧秸秆’发电能为城市供热供给热源,那咱们也可认为蔬菜大棚供给热源啊,处理东北冬天吃蔬菜的难题。”带着这样的主意,公司负责人李义在县里支持下开端搞起了蔬菜工业,出资建造了180栋蔬菜大棚。
“咱们项目分三期建造,一期现已投产,年消化秸秆25万吨。”李义说,下一年投产的二期工厂年再消化秸秆25万吨,“‘烧秸秆’发生的热能目前为乾安县城供热150万平方米,还完成年并网发电1.8亿度,余热正好为大棚冬天供热。”
当不少地方为秸秆出路发愁时,李义最忧虑的却是秸秆来历。乾安是吉林省产粮大县,年可利用秸秆总量60多万吨。“一期和二期每年就需要50万吨秸秆,咱们再三扩展收买半径,都收到黑龙江省了。”
从生物热电的二产延伸到棚膜经济的一产,聚太公司和当地农人都尝到了一二产交融开展的甜头。将土地流通给聚太公司的敢字村农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热电厂的正式员工。“土地流通年年有收入,在厂里上班有薪酬,还有五险一金,养老、医疗问题都处理了。”敢字村农人马占国每天骑着摩托车去上班,“一个人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聚太公司带动当地500多名农人工作。
秸秆“变”蔬菜,敢字村农人还能够承揽大棚,享用分红。“一座大棚每年根底使命1.5万元,超出部分能取得30%的分红。”崔赤军在山东寿光技术员的指导下,仅一茬西红柿就能卖出2万多元。
“本年流通了敢字村300公顷土地开展大棚,下一年将扩展到800公顷,三期热电项目将主要为大棚供热服务。”李义说。